乳业黄金时代:小玩家退场,新产品登场,潜力依然巨大

中国人消费乳制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古代,自古便有吃乳酪的习惯。往长了看,我们认为乳制品行业还存在3~5倍空间,这部分增量主要来自奶酪、黄油等深加工产品的颠覆式爆发增长。

2019年我国消费合计折算原奶4300万吨,其中70%-80%是液奶,深加工乳制品消费量较低。我国目前人均液奶消费量21.5公斤,约是美国人均液奶消费量的35%;人均深加工乳制品消费量1.15公斤,约是美国人均深加工乳制品消费量的5%不到,发展空间巨大。中国乳制品行业仍处于喝奶时代,是较为初级的消费阶段,未来(10年以上维度)中国也会进入吃奶时代,每一公斤深加工乳制品需要原奶10公斤,价值量和产业利润都远超液奶,而深加工乳制品快速发展需要的条件是消费习惯的养成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在液奶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在进入吃奶时代后依然会保持其原有的奶源、渠道、品牌优势。

另一个会发生颠覆性变化的产品是低温奶。消费巴氏奶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民国时期的上海,但巴氏奶却由于冷链、饮食习惯、成本等原因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进入21世纪后,常温奶更是势如破竹地成为液奶消费的绝对主力,各地区本土巴氏奶企业只能在区域市场被动防守。

我们认为,超巴奶会是打破常低温平衡格局的破局者。常温、超巴、巴氏奶营养上无差别,口感上巴氏奶≥超巴>常温。制约低温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习惯、经营半径、价格水平,一线城市对巴氏奶的接受度已经比较高,在下线市场低温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苦于冷链、成本等因素较难下沉。超巴奶保质期是巴氏奶的3-4倍,大大延长了货架时间,运输半径、下沉深度、对冷链的依赖度都大大降低(无需全程冷链),从而降低损耗率、提高毛利率,使得产品可降价空间更大,在经营半径、价格水平两个维度为低温奶的快速发展打破阻碍。

超巴奶正式推广后,预计未来3-5年,可以将低温白奶规模由300-350亿提升至500-600亿,且超巴占比会快速提升。而现有的常温奶巨头企业依然可以将大牧场、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应用于超巴奶,这将会加大低温赛道竞争,超巴奶有希望成为常温奶巨头切入下线低温市场的抓手,会加速区域乳企的倒闭退出。

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渠道下沉是液态奶集中度提升、结构升级的底层逻辑,龙头不断消灭下沉市场的小玩家,用更高级的产品替代下沉市场原有的产品,推动集中度和产品结构升级。

2019年中国乳制品销售额3947亿元,其中CR3合计销售额1916.83亿,占比48.6%。CR3十年提升11.7%,其中2008-2014年提升不到2pct,2015-2019提升近10pct,集中度提升是加速的。未来,集中度提升趋势一定会继续存在,目前一二线市场基本已经没有杂牌乳制品存在,随着第一、第二梯队品牌下沉打通,品牌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甚至有望在2025年前CR3提高至60%。伊利、蒙牛的产品结构升级、毛利率提高的本质也是常温高端白奶、常温酸奶等的下沉。

所以,我们认为乳制品行业并非一个垂垂老矣的赛道,而是一个已经决出了胜者,同时还在不断升级扩张、创造价值的行业。目前的大单品常温奶、常温酸奶都只是开胃小菜,未来行业龙头还将进入更加灿烂的黄金时代。

风险提示:本内容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投资实例及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