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创新药和中药板块的投研思考

医药行业的投资故事,就像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看似遵循严谨的科学逻辑,却总在某个临界点迸发出不可预测的波动。以今年比较热门的创新药板块为例,很多市值屡创新高的18A公司,距离市值以净现金计价,也就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中药板块经过了疫后业绩大爆发带来的追捧,2024年下半年开始板块表现则相对欠佳。当2025年的创新药牛市裹挟着狂欢情绪卷土重来,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医药投资领域,我们该如何分辨真正的投资机会和叙事陷阱,创新药和中药板块的研究和投资有哪些变与不变。

非理性的钟摆:创新药从冰封到沸腾的四年轮回

2021年至2024年的创新药寒冬,几乎让市场对“创新药”三个字产生PTSD,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从2021年的高点到2025年初,累计跌幅超70%,跌幅90%以上的18A公司比比皆是,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用净现金计价的公司。市场对创新药板块的主流叙事也充满了末日色彩,比如医保控费将永久压制药企利润、新药上市到降价的窗口期过短、中国市场同质化产品内卷严重等。

市场的情绪化在2023年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当法案草案流出时,市场用脚投票砸出CXO板块20%的单日跌幅,港股某龙头企业单日蒸发逾500亿港元市值,仿佛中国药企的全球化之路已被宣判死刑。2025年创新药进入牛市后,在美国掀起关税战的情况下,投资者却淡然处之。这种应激反应与钝感力的矛盾,暴露了市场参与者对政策风险的定价机制充满随机性,市场更擅长放大恐惧,而非评估概率。

2025年创新药板块比较火热,截止撰稿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30%。市场会跟你讲叙事逻辑的变化,比如国家监管政策专向支持、创新药公司管线进入收获期、创新药国际化想象力空间大等等,实际上长期研究医药行业的投资人都知道,这些叙事并不新鲜,上市药企的研发投入、获批进度、盈利水平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股价的暴涨更多源自情绪回暖和未来预期的释放。

创新药行业的逻辑并不复杂,整个行业的根基是中国数十年的高等教育投资,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支撑了从分子发现、到临床研究、再到新药商业化的各个环节。和其他的科技板块不同,与半导体等科技板块相比较,创新药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自主可控,与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相比较,创新药可以实现IP出海,资产更轻且关税影响更弱。上述逻辑一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市场情绪钟摆的幅度却大的惊人,以2024年为例,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635亿美元,汽车工业出口总额为1173亿美元,但同期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表现仅为-16%,和当前市场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理性看待创新药牛市:爆发性背后的高风险

创新药企的管线价值评估,本质上是一场对科学不确定性的定价博弈。以PD-1抑制剂为例,默沙东的K药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50亿美元以上,当年也吸引了国内数十家药企扎堆研发。2024年中国PD-1市场出现标志性转折,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年销售额首次突破50亿元,而后来者如誉衡药业的赛帕利单抗,上市首年销售额不足1亿元,临床价值湮没于同质化竞争的洪流中。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暴露了创新药投资中的超高风险。即便是顶级机构的分析师,也难以准确预判哪些分子结构能穿越新药研发的死亡谷,新药研发从化合物筛选到最终获批,平均成功率不足10%,而耗费的资金链却可能多达10亿美元。2023年,港股某龙头药企抗CD47单抗在III期临床因疗效未达预期终止研发,直接导致市值单日蒸发23%。但戏剧性的是,两年后其双抗平台技术却因授权给跨国药企获得5亿美元预付款,市值较低谷反弹300%。这种非线性价值释放路径,恰如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在临床数据揭盲前,企业的价值既可能是零也可能是百亿。

警惕市场创新的估值体系,市场会主动根据股价寻找匹配的估值方法,创新药的估值很难用传统的DCF模型,为了匹配更高的估值,市场会引入实物期权定价思维,将创新药企的每个临床管线视为看涨期权,以某双抗平台型企业为例,其7个临床前项目按传统估值法价值为零,但运用期权模型后,平台技术溢价可达15亿美元,而在熊市阶段,又可能回到净现金估值的方法。

我们无法预测市场,创新药的牛市能否持续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当市场悲观时,优秀公司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抛开市场情绪的干扰,寻找有足够安全边界的公司,往往能获得不错的回报,尽管创新药的研究难度较高,但也正因如此,市场会存在更大的分歧和更丰厚的回报。

“守正”大于“出奇”:中药板块的小周期考验

中药板块在市场上长期属于低估值板块,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中药板块历史上也面临过估值的极限压制,2022年左右,某些中药企业因集采冲击导致拳头产品销售额腰斩时,彼时中药板块的平均市盈率曾经被压制到不足15倍,机构研报中充斥着“政策不确定性”的警告。但伴随着“振兴传统医药”的政策风向,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业绩释放,市场发现中药的“中国特色”叙事远比创新药的星辰大海更有吸引力。

如果说过去创新药板块的暴跌是非理性悲观,那么中药板块则有些非理性乐观的成分。后疫情时代,部分中药企业业绩出现周期式繁荣,到2024年下半年众多此类公司又接连曝出业绩问题,让原本“便宜”的估值变得名不副实,以某生产急支糖浆的龙头上市中药企业为例,最新报告期已经出现了亏损,疫后十几倍的PE无疑是估值陷阱。

中药板块的投资“守正”比“出奇”更重要。和创新药不同,经典名方、中药品种保护、独家品种等政策是中药的天然护城河,部分经典名方甚至享有免临床上市资格,这种政策赋能带来的成本优势直接体现在费用端,相较于创新药企平均30%左右的研发费用率,传统中药企业的研发费用率长期可以保持在3%以下。部分品种的独家性、政策的保护性等,更是强化了企业的护城河,创造了更温和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掌握定价权。

中药企业的现金流曲线也呈现缓坡上行的特质,永续增长阶段能贡献更高的估值,短期业绩占比过高的中药企业必然是面临更高的风险,所以尽管中药板块也面临了疫情相关的小周期业绩炒作,但真正长期主义的中药企业波动会更小,在当前的小周期考验中仍然体现了较强的跨周期属性,在当前中药板块的整体回调中,可能还会创造更好的长期介入机会。

结语

尽管在市场层面,创新药和中药板块表现出一定的跷跷板效应,但实际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格局,资金的轮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中药行业的小周期变化会对板块表现造成短期扰动,创新药板块BD的火热也可能会提振短期的股价,但行业底层的大逻辑才是推动板块螺旋式上升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结合对自身能力圈的认知、风险偏好的认知来客观做出决策,市场先生短期可能更像投票机,长期还是要靠基本面做称重机。

风险提示:本内容所依据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不保证其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相关信息及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不代表投资实例及投资建议。